时间 2024-07-27
栏目

国内

阅读

1917

青春三下乡|华脉传韵:青海河湟文化非遗守护——河海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活动

文稿:高雯雯 马一丁   摄影:韩郁伽 郭秋芳

寻访河湟文化,感悟古色魅力。党的二十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,更好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,推进文化自信自强。为积极响应时代号召,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,河海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“华脉传韵:青海西宁河湟文化非遗守护”文化传承实践团与西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心展开合作,于7月22日-7月29日深入实践,亲身体验河湟文化的深厚底蕴,让这一优秀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。

——初识河湟韵。岁月流转,古韵长存。为了更好的了解河湟文化和开展此次活动,实践团首抵西宁非遗中心,启程非遗探索之旅。在导师引领下,团队成员边参观边深入了解了青绣、加牙藏族织毯技艺、湟中农民画等世代相传的技艺与文化。

实践团参观西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心、听郭老师讲解贤孝

继访藏文化博物馆,藏文化博物馆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,更是传承和弘扬藏文化的重要阵地。唐卡、藏饰、经文,让实践团的成员真切地感受到非遗文化不是凝固的雕塑,而是流动的活水。

实践团听老师讲解唐卡

实践团学习民族服饰类型

——细品河湟情。“河湟”,因黄河与湟水而得名。河湟不仅仅是一片风景如画的土地,更是多元文化交融的见证者。黄河湟水间,各族共生息,文化互融,呈现出多民族文化和而不同的相处原则,形成了黄河流域四大文化体系之一的河湟文化。为了更好的学习河湟文化,实践团深入河湟文化发源地,拜访传承人,多学科、多方面的感受中华传统非遗文化魅力。

实践团实地走访了西宁的湟中区、大通县和湟源县,参观拜访了塔尔寺、手工银铜器制作基地、加牙村加牙藏毯传习所、大通县农民画传承基地、河湟皮绣和湟源排灯等15处非遗传承基地和一系列文化展馆。与传承人面对面交流探讨塔尔寺雕版印刷、手工银铜器、加牙村加牙藏毯、大通县农民画、河湟剪纸、湟源排灯等16项非遗项目。

实践团学习观摩塔尔寺雕版印刷技艺

实践团参观湟中非遗展馆

实践团学习观摩手工银铜器的制作、听靳永红老师讲解河湟皮影

实践团参观加牙村加牙藏族织毯技艺基地、湟源排灯基地

实践团还走访了海东市互助县,领略到了土族盘绣的独特魅力、酩馏酒的酿造工艺和土族婚礼的深厚文化底蕴,学习到了传承人坚守本心、勇于创新的精神。在互助学习的过程中,实践团成员亲手触摸到了那些古老而又鲜活的技艺和文化,并且深刻感受到,这些非遗不仅仅是技艺的展现,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和智慧的结晶。

实践团听董思明老师讲解土族婚礼

非遗之旅中,实践团分别拜访了塔尔寺雕版印刷技艺传承人旦曲隆多老师、湟中手工银铜器传承人王富邦老师、加牙藏族织毯技艺杨永良老师、大通农民画传承人史家星老师、河湟刺绣——青绣传承人陈存老师和酩馏酒传承人祁兴芳老师等16位非遗传承人。以“相关技艺的重点难点”“非遗传承工作遇到的困难”“对非遗传承工作的建议与意见”等问题为核心展开了专访。通过此次专访,成员深感文化交融之魅力非遗技艺、作品和传承人共筑河湟文化多彩篇章

实践团同塔尔寺雕版印刷技艺传承人旦曲隆多老师、湟中县加牙村加牙藏族织毯技艺传承人杨永良老师合影

实践团同大通县农民画传承人史家星老师、河湟刺绣——青绣传承人陈存老师合影

——深悟河湟情。“求木之长者,必固其根本;欲流之远者,必浚其泉源。”河湟文化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和丰富的文化内涵,不仅是青海地区的重要文化遗产,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实践后,为了更好的传播河湟文化,实践团分工明确,制作调查问卷、撰写活动资料和剪辑音像视频等。同时,实践团以“华彩河湟非遗章”ip在小红书上实时更新团队实践内容,投稿市级媒体,宣传河湟文化,为传播河湟文化贡献河海力量。

湟源古街

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、建设文化强国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,坚定文化自信。实践团成员秉持“亲近河湟文化、探索河湟历程、传承河湟精神”的核心理念,深入基层调研,促进“宁宁”文化交流,聚焦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,水之子为河湟文化非遗传承与保护贡献河海智慧,努力实现以河湟文化繁荣兴盛全面推动黄河文化传承创新。未来,实践团将保持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,传承文化遗产,赓续河湟文脉,谱写当代华章!

相关阅读
热门推荐